当前位置:首页 > 循环产业
发布时间:2019-05-07    
【字体: 】    
一、公司简介
三华浙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6年5月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四个分室组成)、石家庄东华金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普拓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组建。
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共同组建化学工程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并由三华浙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理双创中心具体事物。
二、公司发展方向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工作。公司主要负责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四所院校的科研项目中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并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同时承接其他高等院校中试项目实验。
公司为化工园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教育,为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和生产实践基地,同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
三、现阶段中试创新项目
1、 己内酰胺成套技术创新项目;
2、 双氧水成套技术创新项目;
3、 丙烷脱氢制丙烯创新项目;
4、 高纯氧化铝项目;
5、 2-乙基蒽醌项目;
6、 氨基乙酸螯合物项目等。
四、公司人才支撑
1、费维扬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技术,特别是溶剂萃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理论研究指导下的应用开发成果包括:(1)针对石化领域萃取设备革新挖潜的迫切要求,深入研究了萃取塔设计放大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模型参数拟合的新方法和非平衡级模型的应用等,提出了预测液相分子扩散系数的新方法和萃取塔传质特性的通用关联式。(2)致力于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的应用开发,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 “几种新型填料用于低界张力萃取体系的研究”项目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发现了长期困扰润滑油精制的问题症结,改进了新型填料用于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的数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开发了大型液-液分布器的优化设计软件。
2、骆广生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包括:(1)微化工系统。以液液、气液等多相复杂体系为重点对象,采用在线显微、红外探针及化学反应探针等方法,进行均相及非均相体系微尺度流动、混合、传递及反应性能的基础研究和CFD模拟研究。(2)分离科学与技术。以萃取、吸收、吸附、离子交换等分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多过程复合、设备微型化、反应和分离耦合以及外场强化等手段,发展新型分离技术、新型分离功能材料和高效分离设备。(3)功能材料可控制备。以分离材料、膜材料、功能材料、超细材料和催化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液液、气液微尺度混合为主要手段,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新方法,研究材料制备过程的控制因素,建立相应的机理模型,实现新型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发展高效、连续及低能耗的功能材料工程制备技术和装备。
3、王玉军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副主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分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包括:(1)围绕粉体材料尺寸、形貌和功能调控的科学基础开展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可以在毫秒级内达到均匀混合的膜分散微结构反应器,通过新型微反应器调控颗粒的成核和生长过程,制备得到了尺寸小且分布窄的纳米CaCO3、ZnO、SiO2等颗粒。(2)提出并发展了微通道中通过调控液滴大小、传质和传热速率改变凝胶速度,实现凝胶成型一体化,制备了具有不同孔径尺寸、不同直径的SiO2微球,提出了亚临界水刻蚀玻璃,制备得到了壳层厚度为5微米的核壳型玻璃微球。(3)将巯基、磺酸基、Pd离子等通过表面接枝、离子交换等手段负载到微球表面进行功能调控,使这些材料在酶固定化、油品含硫物质吸附和加氢催化等方面展示出了良好性能。
4、吕阳成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教授,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分室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包括:(1)流体微尺度操控。研究化工微系统的稳定性特征,发展基于系统的不稳定结构的高鲁棒性的微混合、分散技术,以及基于自稳定的微系统的高鲁棒性的微分析技术。(2)分离过程强化。针对大处理量的难分离体系,研究以软物质为媒介的分离过程多尺度调控机制,发展基于复合溶剂的分离系统多目标优化技术,基于复合材料的绿色介质应用技术,以及基于多程耦合的分离介质循环技术。(3)工业流动合成。针对精细化学品制造中的效率、环境影响与安全问题,研究快速强放热反应与中间产物转化的本质规律、传递-反应耦合作用及反应历程动态调控机制,发展面向大工业的流动合成系统。
5、李伯耿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教授,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科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分室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高粘体系的聚合反应动力学(本体及浓溶液自由基聚合、熔融缩聚合);(2)非均相聚合反应机理及动力学(非均相催化的烯烃定向聚合、乳液聚合);(3)聚合过程的建模、仿真与优化;(4)聚合过程中聚合物链及原生凝聚态结构的调控;(5)高粘及非均相聚合反应器的设计与操作工艺优化。
6、周兴贵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分室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催化反应工程。微观反应动力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非均相催化剂表面反应机理,表面结构与催化剂性能关系。催化剂孔结构优化:研究多孔催化材料孔结构模型化方法,和以孔结构模型为基础的反应扩散模型。(2)反应过程强化与优化。反应过程强化:通过催化剂功能复合(如使用金属-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强化反应过程,简化工艺,提高目标产物收率;通过反应过程耦合(如耦合脱氢和氢氧化反应)实现反应热平衡、提高单程转化率。传递过程强化:研究以构型理论为基础的流体均布与混合方法,微通道内的沉积与溶解动力学。(3)晶体结构与形态调控。药物结晶:研究药物分子结晶过程中溶剂与杂质对晶体生长动力学和晶体形态的影响。分子筛可控合成:研究分子筛的成核与生长动力学、以及结构导向剂对分子筛粒径、介孔结构等的影响,分子筛生长过程中对金属前驱物的包埋作用。
7、袁渭康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国家重点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多相反应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化学反应工程的模型化方法及其工业应用,非传统的反应工程,包括反应器的非定态操作和在线优化方法,反应器的控制;多相反应器及其非定态操作;有机电化学反应器超临界反应过程等。
8、袁希钢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精馏分离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化工过程系统工程。(2)传质与分离工程。
五、公司联系方式
办公室电话:0311-83097803
邮箱:sanhuazhejin@163.com
回首峥嵘岁月,我们风雨同舟;展望发展道路,我们信心满怀。如今,公司坚定不移的立足科技创新,潜心创新项目技术研发,注重项目技术和诚信服务,汇集了一批专业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组成了以中青年科技精英为骨干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在此,公司希望能有机会为社会各界企业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创新研发、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转化服务,为化学工程技术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公司欢迎社会各界领导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到我公司考察指导工作!